首  页 创业明星职业介绍失业保险职业培训社区就业农村就业办事服务组织机构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1日
 

  成果——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覆盖数百工种
  记者: 我国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已经两年多了。 试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董志超: 试点工作中, 各地都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协调、 部署,对试点情况及时总结, 保证了试点工作按计划实施。
  试点制度规范初步形成。 通过试点实践, 基本形成了规范的工作制度。 如: 利用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 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网上申报、查询、效验、 审核、 统计和汇总, 简化操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工作例会制度、 工作报告制度和工作协商制度, 扎实全面推进试点。 健全包括师资管理、 考核评价、 督促检查、 意见反馈、 质量评估等内容的制度体系, 建立统一规范的培训资料档案,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 方案落实、 资金落实、奖惩落实。
  深化校企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基本形成。 各试点企业与合作技工院校反复研讨磋商, 共同制定培训目标、 编制培训大纲、 制订教学计划、 设置培训课程, 共同组建优质培训教学团队开展培训。 一是实施了双师指导, 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 “双导师”。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实施 “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教学方法,同时强化职业素养、 质量管理、 安全操作规程等培训内容。 二是教学场地由教室转向 “车间+教室”, 抽象概念能记牢, 复杂技术掌握快。三是边教学、 边演练、 边实战的人才培训模式, 使技能人才素质更贴近生产实际, 减少技能人才适岗时间, 人才培养见效快, 节约成本。四是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考核体系、理论实操教学体系。
  北京、 上海等地, 在原有培训补贴标准基础上提高了补贴标准,一些企业也主动增加投入, 支持试点工作。
  截至目前, 全国参加试点企业158家, 比去年同期增长88.1%, 培养新型学徒制企业职工18074人,比去年同期增长85.2%, 其中转岗职工达到3670人以上, 涉及机械、化工、 电气、 汽修、 数控、 焊接等近百个工种。
  模式——多方联动 突出区域产业特色
  记者:在工作中,各地有哪些比较成功的运营模式?
  董志超:在实践中,试点地区各有特色。
  有的地区采取多方联动、 明确责任、闭环管理、有力督导的模式。北京市的试点企业与每位学徒签订培养协议, 与合作技工院校签订试点合作协议; 在学籍管理上, 学徒的学籍管理进行市区两级备案; 建立三级督导体系, 对试点培养工作进行指导检查。 按先支后补、 年度事后结算的原则, 建立了从资料备案——资金申请——材料审核——补贴公示——资金拨付的闭环资金管理系统。 人社部门加强监督, 并适时组织开展绩效评估。
  有的地区采取跟岗教学和 “互联网+” 手段解决工学矛盾。 在培训的针对性上, 重庆市做出了不少创新: 一是首创跟岗教学, 缓解工学矛盾。 针对一线岗位分散, 工作时间三班倒甚至四班倒, 工学矛盾特别突出的情况, 采取跟岗教学模式开展理论培训。 二是独创培训教材, 满足企业需求。 针对不同工种的具体标准, 结合企业新型学徒制有关要求, 开发课程标准和核心课程, 构建了面向职业岗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河南省开封市充分利用 “互联网+” 理念, 运用互联网技术, 开发手机APP进行线上教学, 运用企业公共学习平台设立 “新型学徒制专班” 定时定量推送课程, 让学员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建立 “新型学徒制专班微信群”,邀请专家在微信群为新型学徒制学员上微课, 受到了学员们高度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广东省通过合理选点布局, 突出产业特色。 该省以用工量多、 技能提升需求较大的珠三角地区为示范, 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技能人才培养。 在产业布局上, 5家试点企业都是广东省汽车制造、 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龙头骨干企业, 学徒培训的职业 (工种), 也主要是数控加工、 电子技术、 机械制造、 汽车维修等产业发展中急需紧缺的职业(工种)。 广东省通过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 充分发挥试点效能, 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辐射带动产业发展。
  建议——完善制度建设 加强政策宣传
  记者: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际工作中, 存在着学校热、 企业冷的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董志超: 事实上, 很多企业并不 “冷”, 一些学校也并不都能“热”到位。
  在许多地区, 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如河南瑞创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开封市技师学院建立了校企融合机制, 公司先后投入120余万元自主建设技能培训中心与多媒体电教室, 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设施保障。同时, 为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 公司每年拿出50万元作为专项补助资金, 补助每人每月300-500元。
  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出现 “一头热” 现象, 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一些困难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顾不上。 还有一些企业重业绩重经营, 没有看到技能人才培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长远价值。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还缺乏手段、 平台和长远规划。 因此, 要多宣传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而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 一些技工院校由于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包括事业单位改革、 企业办技工院校剥离、 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等, 导致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都不能满足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要求。 这也是重要原因。
  记者: 在发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应如何解决与完善?
  董志超: 企业新型学徒制受到企业、 技工院校和师徒的广泛支持, 试点工作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发展趋势看还有诸多政策需要完善, 在制度层面还需要系统优化, 顶层设计, 改革推进。 要尽快在全国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让这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中国技能人才培养作出制度性贡献。
  第一,财政资金要用在刀刃上。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 紧缺行业的职业(工种), 每年发布财政资助企业名单和重点岗位、 工种清单及培训成本核算。 同时, 对校企双方也要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设方面的要求。 在补贴标准方面给予地方一定的因地制宜政策空间。 同时简化补贴领取手续,方便企业领取补贴。
  第二, 要加强制度建设。 要将企业新型学徒制倡导的 “企校双制,工学一体, 导师认证, 校企双师联合培养, 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企业对师徒的激励约束” 等从试点性质发展成为技工院校的基本教育教学制度和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制度。 以1(行业标准)+N(企业标准) 的模式, 制定技能评价标准、编写标准化教材, 形成教育教学管理及教学模式,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为突破口, 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国企改革, 促进技工院校体制机制的根本转变。
  第三, 要加强舆论宣传。 利用多种媒体, 大力宣传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义、 目标和政策。 适时召开全国性试点工作经验交流大会。 让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入人心, 典型示范引领, 知识经验分享, 从而形成政府激励推动、 企业加大投入、 培训机构积极参与、 劳动者踊跃参加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四, 要加强相关部门的管理服务。 人社部门作为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的制定和综合管理部门, 肩负着牵头抓总及与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协调的重要职责。 要充分发挥企业、 技工院校、 社会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做好服务, 另一方面做好推进和监督工作, 建立并落实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目标责任制。(中国劳动保障报)

2004 石家庄市劳动就业服务局 版权所有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99号 邮编:050011
E-mail:jyj.sjz@he.lss.gov.cn
冀ICP备110005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