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创业明星职业介绍失业保险职业培训社区就业农村就业办事服务组织机构信息公开
 
青海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7日
 
      近年来,青海省努力拓展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并将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走劳务输出致富的发展道路。2015年至今,全省农牧区劳动力累计转移344万人次,劳务收入195亿多元,人均年劳务收入5675.6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广大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措施。
      打造特色劳务品牌 拓宽“外输型”劳务经济
      青海省依托各地地缘人文传统优势,积极打造“化隆牛肉面”“乐都高原电建”等“外输型”传统劳务品牌。
      今年3月,青海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加速推进“青海拉面”扩面、提档、升级。截至目前,省内群众已在全国280多个城市开办拉面店3.12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9.4万人,年实现劳务收入近百亿元。同时,海东市乐都区积极打造“乐都高原电建”劳务品牌,培养了一批电工、电焊工、泥瓦工、架子工等具有特种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务经纪人。目前,全区从事高原电建的71名劳务经纪人带动区内14个乡镇的5000多人长期在新疆、甘肃等地从事电网线路架设工作,年均实现劳务性收入3.52亿元。
      发挥资源优势 发展“内增型”劳务经济
      青海省不断引导和帮助广大农牧区群众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创新创业,目前,以“大通生态旅游”“波航休闲农庄”“黄南热贡艺术”为代表的生态游、文化游及艺术品加工制作,已成为青海省农牧区带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内增型”劳务品牌,致富增收效果明显。
      如“大通生态旅游”以西宁市1小时旅游经济圈为背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观光,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今年共接纳游客达到60万人次,投入到服务行业中的劳动力达到1.5万人次,经济总收入达1.5亿元;黄南州通过“传、帮、带”,培养了大量唐卡、堆绣、木雕、石刻等非遗人才。
      加强区域合作 壮大“传统型”劳务经济
      受各种因素影响,青海省赴新疆摘棉务工的农民工人数逐年下降,青海省另辟务工渠道,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海西州枸杞种植面积已达45.72万亩,人工采摘劳动力需求旺盛,青海省通过组织实施“海西枸杞采摘”活动,年均转移劳动力7.8万余人次,占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的7.4%。同时,省内其他地区积极与海西州搭建劳务对接平台,组织当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前往海西州从事枸杞采摘务工。
      据统计,今年“海西采摘枸杞”活动共使用省内外采摘劳务工9.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06亿元,人均收入6700元,对全省农牧民转移就业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政策措施 提升劳务经济服务水平
      青海省持续开展各项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积极搭建转移平台,及时发布岗位信息,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全省各地举办各类专场招聘活动229场,累计组织7297家各类企业入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4.78万份,向各类援助对象提供政策咨询4.98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性协议1.2万份。
      同时,青海省不断拓展完善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政策,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展到贫困劳动力;积极发挥全省8000余名劳务经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激发经纪人的热情。2016—2017年,全省通过劳务经纪人直接或间接组织输出的人数,占到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60%以上。
      加大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青海省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力度,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青海省实施新生代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藏区城乡劳动力技能促进就业培训等项目,年均培训8.3万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90%,参训人员8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当期就业率超过70%,培训就业后月人均收入高出普通农牧民300元以上。
      同时,结合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需求和区域经济特色,青海省开展符合不同群体需求的创业培训,帮助贫困人员提高就业创业和经营能力。今年以来,全省共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6949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9%。(中国劳动保障报)

2004 石家庄市劳动就业服务局 版权所有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99号 邮编:050011
E-mail:jyj.sjz@he.lss.gov.cn
冀ICP备11000590号—2